姚剛:努力改變A股以散戶為主的股市結構
中國的股市有什么特點呢?首先是股東結構。從持股結構來看,我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,我指的機構投資者是一般法人,大多數是企業法人,持有58.2%的市值,個人持有26%的市值。機構投資者大部分是產業資本,它們是最大種類的股東。還有一類是專業機構投資者,就是靠投資為生的機構,在中國比如證券投資基金就是最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,社?;?、QFII(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)、企業年金、養老金等,這些投資于資本市場、靠這個來做主業的機構,就叫專業機構投資者,持有市值的15.4%。
中國的基金持股比重最高曾經超過30%,現在只有15%。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足夠大,不是哪幾個機構能夠操縱的了,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。
私募融資會有很大的空間。我們過去主要是公募融資,公開發行股票,公開發行,按照傳統的監管理論,監管部門主要監管公開發行或者公開募集的行為,只有涉及公眾利益,才會監管,這是金融監管的基本理論。金融危機后,監管部門突然發現私募領域規模龐大,美國金融資產持有14%是私募股權。私募雖然是向特定的對象、有風險識別能力的主體來發行證券,但是當私募足夠大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的時候,也要監管。當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個私募對沖基金破產了,幾乎把美國整個金融體系拖垮,美聯儲召集很多機構來救它。
私募是為有錢人設計的產品,大部分國家,都是20%的人持有80%的社會財富,20%的人持有80%的存款。中國的理財產品中80%以上都是私募產品。我們過去習慣于公募,今后我們要重視私募融資。中國證監會2012年推出了中小企業私募債,我們設計制度時專門設定證監會不再審批,完全由中介機構自己去找對象,找發債主體,找銷售主體。
中小企業私募債效果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,企業、地方熱情百倍,中小企業私募債沒有融資門檻,但是它是一個私募市場,只有有承擔風險能力的合格投資者才能買中小企業私募債。大力發展私募市場,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。
我來幫TA回答